2025年8月2日,“2025年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产学研用合作研讨会”在宁夏固原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教育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指导,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宁夏大学、厦门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宁夏固原博物馆联合主办,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宁夏固原博物馆共同承办,宁夏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宁夏博物馆协办。本次会议共邀请近150位专家学者参会,围绕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活化利用等相关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其核心目标明确:一是加强高校与地方文博单位在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领域的产学研用合作交流;二是通过多学科视角挖掘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历史价值与实践路径;三是推进文化遗产资源的活化利用。
展开剩余69%会议开幕式由宁夏固原博物馆副馆长童文成主持。宁夏固原博物馆馆长张强研究员、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杜建录教授、宁夏博物馆党支部书记田军先后致辞,均强调了产学研用合作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开幕式后,举行产学研用系列签约与授牌仪式,标志着合作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与宁夏固原博物馆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宁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与宁夏博物馆签约,共建革命文物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宁夏大学农牧交错带中华文明演进实验室工作站完成授牌,覆盖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博物馆及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为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博物馆授“教学科研实习实践基地”牌。仪式结束后,杜建录、肖爱玲、杨剑、王飞、刘文荣、张强、张多勇、孔德翊8名学者分别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丝绸之路考古新发现、革命文物等主题作大会主旨报告,从不同研究视角分享了前沿成果与实践经验。
分组讨论环节,与会专家聚焦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利用与研究、丝绸之路文物考古研究、丝绸之路石窟与艺术研究、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博物馆研究四大核心主题,从考古学、文化遗产学、文物学、博物馆学、历史学、文献学等多学科角度出发,结合具体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案例展开深入交流:既有对丝绸之路文物考古新发现的解读,也有对石窟艺术传承脉络的梳理;既探讨了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的路径,也交流了革命文物活化利用的创新模式。这场跨领域的学术对话,进一步凝聚了高校与地方文博单位产学研用合作共识,为后续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宁夏固原承载着丰富的文明记忆。宁夏固原博物馆馆长表示,将系统梳理本次研讨会的学术成果,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及产业力量,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向科学化、专业化升级。
本次会议成功召开将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专家学者后续对宁夏固原博物馆进行遗产保护利用方面考察研究,也将为具体保护与利用项目提供更精准的学术支撑。这场研讨会及其后续实践,将持续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明”搭建高校与地方文博单位合作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新平台。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产学研用合作研讨会是教育部委托宁夏承办的国际产学研用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自2022年至今,宁夏已经连续举办4届,研讨会旨在以丝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纽带,为高校、科研院所和地方文博单位、文旅企业等搭起沟通的桥梁和构建起合作机制,协同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产学研用的创新合作机制,促进区域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供稿:母雅妮
初审:刘 勇
审核:武 瑛
终审:张 强
发布于:北京市欣旺配资-免费股票配资平台官网-泸州配资公司-股票配资平台哪个可靠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