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份美欧贸易协议,真的让人大跌眼镜。说是避免了贸易战,可看看欧盟付出的代价,这哪里是贸易,分明是花钱买平安。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说这是“最佳结果”,听起来挺乐观。
但欧洲议会的贝恩德·朗格直接怒骂“割肉求和”,这差评打得可够狠。这么一想,这协议根本不是卖货,而是美国把“确定性”这个稀缺品,高价卖给了手足无措的欧盟。
稳定明码标价?
欧盟这笔“平安费”,具体开销可不小。首先是关税,特朗普原本狮子大开口要30%,现在是15%。看着是降了,但对欧盟出口的汽车、医药、半导体来说,这依然是一笔巨额成本。
接下来是采购清单。欧盟承诺花7500亿美元买美国能源,主要是液化天然气。另外,还要花“数千亿美元”购买美国军事装备,这可不光是钱的事,更是把战略命脉也交出去了。
更有6000亿美元的对美投资承诺,以及开放20万亿美元的市场。这还没完,欧盟还得接受美国在汽车和工业标准上的规定。
这哪里是贸易,这是直接买断了部分欧洲的未来啊。这份沉甸甸的账单,绝非一时冲动。它更像是在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压力下,欧盟不得不签署的一份无奈清单。
那么,作为这份“稳定”的卖家,美国又是如何成功推销这份价格不菲的“商品”的呢?
制造危机卖解药
美国这波操作,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危机营销”。先是特朗普放话,今年7月12日要对欧盟所有商品加征30%关税,市场瞬间炸锅,谁都怕全面贸易战打起来。
谈判前夕,他还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大批欧盟的风电计划,明摆着是给自家能源产品清场,顺便给欧盟制造点心理压力,为兜售美国能源铺路。
接着,关税从30%“慷慨”地降到15%。说是给足了面子,其实这15%依然是笔不小的额外开销。而且,这笔“让步”还绑定了能源和军备大单,一次性把钱挣足。
协议刚签完,美国财政部立马宣布入账270亿美元,现钞到手。特朗普还得意地表示,这套路要推广到日本、印尼、越南等国家去,看来这“卖稳定”的生意他要做大做强。
这种先制造问题,再以看似“让步”的方式换取对方实质性让步的模式,已经成为了美国总统特朗普政府的标志性操作。
困境买家为何买单?
欧盟为什么心甘情愿付这笔钱?其实也是被逼无奈。首先是能源安全,谁都知道欧洲对俄罗斯能源依赖太深。买美国天然气,就算贵点,也是战略上的“断舍离”,为了摆脱旧依赖,这钱必须花。
其次是面子问题。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前阵子访问中国,就贸易和技术问题谈判,结果没啥进展,空手而归。这回跟美国好歹签了个协议,不管代价多大,至少能给内部一个交代,证明自己不是一无所获。
再者,欧洲那些出口大户,尤其是德国汽车业,根本扛不住30%的关税。现在欧盟汽车产品输美关税是27.5%,要是再翻倍,那真是要命。所以,为了保住这些产业,只能忍痛接受这15%了。
欧盟在谈判桌上几乎没有退路,这就是它选择“务实”的根本原因。
笔者以为
短期来看,这钱花得值不值?至少避免了最糟糕的局面,让跨大西洋关系暂时消停。协议公布后,欧元兑美元、英镑和日元上涨约0.2%,美国股指期货上涨约0.5%,现货黄金一度低开15美元。
但仔细想想,这哪里是平等合作,分明是一场实力不对等的交易。美国人卖的是“确定性”,挣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这种通过制造不确定性,再高价出售“稳定”的模式,恐怕会成为未来国际博弈的新常态。对欧盟来说,这到底是摆脱依赖的新开始,还是套上新枷锁的无奈之举?
市场虽然短期看好,可长期看,这15%的关税最终谁来买单?还不是美国消费者?而且协议里像药品和金属关税这些细节,双方表述都不一,后续变数还多着呢。
美国商务部长已经说了,将在两周内敲定芯片关税政策,这说明这种施压还会继续。欧洲议会的贝恩德·朗格气得跳脚,说这协议伤了欧洲产业主权和就业,听起来也不是没道理。
欣旺配资-免费股票配资平台官网-泸州配资公司-股票配资平台哪个可靠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